四
以儒家的精进之心对待自己的艺术和事业,积极入世;又以道家的道法自然来修正自己的心境,淡然出世——这就是魏启荣!
这种精进和修正,让他在书法艺术上不断生发出新的思想来!
还是受“扬州另一怪”金农书工八分,小变汉人法的艺术感染,特别是其隶书,东坡五诗卷的独特审美意趣和精神归宿,魏启荣也想要让自己的书法变化起来。
写一手好隶书已实属不易,他还想把碑帖结合,寻找它们的交汇点,写出其它字体来。纵观中国书坛,自唐以后是中国书法的承袭期,大师云集,碑帖如林。面对琳琅满目、五彩斑斓的书帖,即使是书法大师也只能取其一点,攻其一体。
魏启荣清楚知道,自己想去寻找到这一交汇点并在书坛上有所建树,或许要穷其一生的精力和追求。
从隶书转向行草书,表达了魏启荣思想和情绪的一种透彻变化。因为行草书最能抒发人的情感和体现人的艺术意境。再加上行草书书写自然,字字有态势,赋予线条和笔墨一种韵律美、动态美以及和谐的力度美。
在行草书研习中,魏启荣的艺术灵光在历史与现实、客体与主体、浓墨与线条、写实与写意的多维空间和多样手法纵横穿越,这种寻找,让他逐渐喜欢上赵之谦的宽博厚重近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和康有为的沉雄浑厚。
为了这种喜欢,魏启荣付出了常人难于想象的努力!他开始大量涉猎沙孟海和康有为行草书名帖,其中《沙孟海书法精选》、《沙孟海书法集》、《康有为手迹》、《康有为书法精选》让他爱不释手。
而他对待书帖的临习,又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观点和体会,他认为,书法的写生比书法临摹更重要。以致后来,他经常走出去,但并不是去游玩,而是去全国各地寻找人文景观,从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中寻找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书法、匾联,寻找文化的根性。
他将碑帖糅合在一起的同时,还参进自己的审美元素。这是他艺术进入了一个较高境界的表现。
经过多年的苦习,他的书法终于有了自己的特点,隶书行写,隶行相间,行存隶意,在一定基础上,又将隶与行草互熔,使之成为隶、行、草三者的融汇,逐渐形成了行草书存有隶意之貌。
就笔法而言,他是将隶、行、草三种笔法技巧巧妙地有机的互揉在一起。每当笔毫着纸、通过使转力运时,便笔走龙蛇,腕底生风,进入一种忘形、忘法、忘我状态。他将笔墨溶入情思和艺术感觉,对本真寻求有一种宗教式的忘我和虔诚。他求生弃熟,抵抗陈旧的笔墨和重复的艺术生产,通过线条的刚柔、疾徐有节奏的起伏往来,传达出他心灵的不同情感、思绪,从而使他的笔墨变得练达洒脱,章法自然流畅,跌宕起伏,既有魏晋文人的飘逸,又有明清士子的跌宕,既有简牍帛书的率意,又有墓志造像的拙朴,既有康有为“重、拙、大”的特点,又有沙孟海的笔力雄健、雄浑厚重和结构宽博。
在追求风格、意境、文韵基础上,在作品内涵的气质底蕴表现上,魏启荣将自己深厚的文化素养,融入到书法艺术创作中去,于传统的研习中,博学众家之华,是自己的作品集成了明清以来行草的审美发展趋势,又流露出厚重古朴的苍茫气象,呈现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书法线条形象。
历史上,著名法家康有为、赵之谦、郑板桥等找到了这一交汇点并形成自己独特书风,如今,经过筚路蓝缕般的学书历程,魏启荣也找到了这一交汇点!
魏启荣的书法融通隶、行、草,天然标格,自成机杼!
魏启荣以其独有的书风赢得了书坛的关注。他的书法作品经常在国内多种报刊上发表,曾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书法展览并获奖。作品被国家及有关机构收藏。
到目前为止,他已出版有《魏启荣书法集》、《魏启荣书法艺术》等书辑。他的书法润格,已被有关部门审定为每平尺一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