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明志品自高,翰墨相伴任逍遥!
    在二十世纪末期,身为市计委副主任,物资局长和物资集团董事长的魏启荣。在我国市场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看到文化市场和收藏品市场的潜力,他还被省物资局邀请参与省物资系统的改革建设,帮助省机电公司策划成立了湖北国际拍卖中心,这是当年继北京、上海、天津之后在中国成立的第四家文化拍卖公司为了切实体现他的人生价值,能够带头冲破计划体质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去游泳,去探索。
    不断的挑战自己,证明自己,这正符合魏启荣的性格。
    魏启荣下海后,积极配合其表弟李欣(湖北著名企业家,现任湖北白云边集团董事长)及其团队,先后从事和创办了汽车销售公司、钢铁制造行业、房地产开发公司、文化拍卖产业、明清文化一条街、以及白云边酿酒集团在短短十多年的之内,将一个小型的汽车销售公司建成拥有几千名职工,年销售额近百亿年利税近十亿元的大型集团公司。
    之所以能在各种事业使命中都能取得很大的成功,是因为他把自己具备的素质、品格、作风、工作方式等个性化特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永远将自己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魏启荣之所以能成为当今著名书法家和著名收藏家,他的独特之处在于,能把艺术与人生结合起来,从人生视角去解读艺术,又借助艺术透视人生,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对自己的生命意义进行追问与思考!
    在事业上,魏启荣以他崇高的职业理想、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名至实归将自己锻铸成一位成功人士;
    在艺术上,他用自己对艺术的虔诚,匍匐在艺术的怀抱,允吸着艺术的营养,把自己滋润成一个学养深厚、不汲于名利、不戚于富贵、淡泊高远的“文泉居士”!
    自从少年时代爱上书法,直至后来将它作为一生痴迷的追求以来,魏启荣的生命中就弥漫着一种优雅永恒的气息。这气息不仅来至于他笔墨的典雅和学养的深厚,更多地是来自于他的心境。
    少年时候,在颜真卿的书帖里,魏启荣走过了人生中一个漫长而又寂寞的路程。当领导时,因为没有时间潜下心来临习,有时就显得有些急躁,迷茫让他在走向书艺殿堂的征途中,走了不少弯路。
    随着书艺的日益精湛,俯首汲求的魏启荣爱上了郑板桥的怪异体势、奇特笔法以及鬼斧神工的章法布局。那时,他常看着板桥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的四个字“难得糊涂”思绪缠绵。有人说,板桥的字“乱石铺街、杂乱有章”,但此时的魏启荣还不是很清楚这是他将真、草、隶、篆书融为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手法,后来经内行点拨,他才懂得板桥六分半书是由汉隶脱胎而来,为隶变之书。
    这种书风常常折磨他吸引着他,让他心生澎湃。
    怀揣着对于板桥的无限痴迷与崇敬,魏启荣对书法开始追溯根源,毫不犹豫的跳入到了那充满诱惑和温情、彰显成熟和辉煌的隶书艺术“陷阱”中,先后认真临写了《石门颂》、《礼器碑》、《华山碑》等古代隶书名碑,尤为钟爱《张玄墓志》,用功最勤。
    初习隶书之时,他从结体平正、端庄严谨的秦汉碑入手临摹,讲求法度。对书法艺术有着高起点、高情调、高目标追求的他,在力求高雅不俗的审美境界之余,又强调字态的抑扬、笔势的开张,并始终以沉实稳重、平和自然的《石门》为用笔结体之基,取其之宽博淳厚,于落笔处做到徐疾自如,轻重相间,显示出一种线条质实的入纸感,而于章法中,他又力求缓重平实,构架平稳,疏密得宜,严而不拘,松而不散……
    其实,学书的过程,就是在传统艺术沃野上扎根探源的过程。古人云,书法要起笔有根,落笔有源,这种根、源,就是万物之基。
    依附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不断吸取来夯实自己的内养和功力,魏启荣根据自身的条件选帖、读帖,然后才是如何临帖、出帖。
    吴冠中曾说:个人特色永远是作品的灵魂。
    因为这句话,让魏启荣开始了艰难的历程。他从古人堆里寻找营养,就像李可染所说那样,不走寻常路。沉浸在各类典籍里,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精髓里汲取营养,让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得到了不断升华和不断净化。
    这是魏启荣自我意识的一种觉醒,笔墨当随时代,如何能在书艺上承古出新。如何在艺术创作上冲破传统文化的樊篱,凸显书法艺术的现代意识与昂扬精神,彰显自己的个性,是任何一个书家都必须经历的心路过程。
    然而,古人又说:“入帖难,出帖更难。”出帖需要有对古人多种风格流派佳作的“入帖”为基础,再加上对多种书体的摹习,以获得变通的能力,从而达到融会贯通。
    魏启荣经常说:“研究书法艺术的人要吃得了苦,破得了财,耐得住寂寞”。
    自从接触书法艺术并且挚爱它以来,魏启荣就已将自己的情感融合到了艺术生命中。痛苦和孤独,已被他浓缩成滋润艺术芳香的甘醇。只知道有人羡慕他的作品不断地获奖不断地发表,但并没有人去探寻作品背后的故事,更没有人留意到他那时而皲裂、时而受伤,甚至变得不断粗糙的双手!多少个风暖花开的春景,多少个硕果累累的深秋,别人在压马路、在谈情说爱,他一个人寂寞在家里,流连在书册或展览馆里,不是画就是写,不是写就是思。一支笔,一池墨,一张纸,他便陶醉其中,也便拥有了整个世界。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寒冬腊月,也不管是炎热酷暑,不管是昨日酒醉,也不管是身体有疾,几十年如一日直到现在,每天他都五点准时起床,或者写,或者是临帖,或者是为创作设计小样。
    临池不缀,师法传统而又创作手法不拘一格,他的字里行间,透着敏思与才气,功力才情跃然纸上。
谁都知道,隶书难写,能写出新面目者更难。对颜楷、魏碑、章草不断深入研习的魏启荣,在苦下功夫之时,又吸取了何绍基从汉隶入后又寻求突破的经验,在吸取、融合传统宗法之时,又将所悟所感变通,将笔法与墨法,线条与结构,字意与字势,笔顺与时间有机的融合,形成一种方劲古拙、大象无形的气魄,体现出笔墨形态的和谐至美,给人一种清俊飘逸的印象,让人领略一种思逸神超的境界。
    对于中国当代书法艺术所进行的不断思考,使得魏启荣在确立自我风格的过程中,力求将碑帖结合,将碑的古朴典雅遒劲厚重与帖的自然流畅豪放潇洒集于一体,他尝试用碑的刚性,和帖的柔性来实现一种最佳结合,继而,他又将自己丰富的想象用线条语汇去着力表现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协调与对抗、追逐与偶合、伸展与回缩,如此这般,在他的笔下,书法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得以紧密结合。
    倾心碑学,他像那些镌刻墓志碑的石匠,没有因袭的负担,突破传统的审美定势,把书法还原于自然中去,在形成了稳健新出的书风。
    细腻与粗犷的结合,洒脱与浪漫的结合,碑与帖的结合……使得魏启荣的隶书朴茂自然,峻骨矫健,逸笔破方,既有石门的古朴自然、言简意远、大巧若拙的格调,又有张迁整饬规范、横竖成一、拙朴茂密的境界,更充满了朝气和思想,传递出形态上的“势和体均平整安稳”、结构上的“不偏不倚不激不历”、美学上的“志气平和刚柔相济”,这些特点,既做到了骨肉均匀、和谐统一,又强调了平和含蓄、蕴藉深邃的意境。
    而魏启荣在多次参偈印度、西藏等地佛文化之后,使得他的作品里又多了一份“禅”意的安静。
    禅境与书境历来是成功书家研究的一个话题。禅学即心学,心学即心境。心境分为有心境、随心境和无心境,一般的书家都是在基础上化古为我,在有心境挥洒,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中的个性,而魏启荣则不同,他是在随心境中,表现出经意与随意、作意与率意、有意与无意,相依相融,最后达到无心境。
    这种心境,正好契合了卫夫人所说的“意在笔后者败、意在笔前者胜”以及王羲之在《书论》中强调的“凡书贵乎深静,令意在笔前……”的思想,所以,魏启荣的书法作品,疏于雕龙刻凤的匠气,没有可以变形的做作,似田野的风,天际的云,出于古法,流泻本真,彻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面目。 书法是人格的写照,有书法评论家这样评述魏启荣的书法风格,说他的书法作品与他的为人一样,质朴率真、坦荡热烈,于儒雅中又透出一派端庄淡定、从容不迫的风范。

卷首语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